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雾霾治理催热脱硫脱硝设备需求

CUBN记者 周洪博 北京报道

1月23日,雾霾天气再次席卷京城。包括东城东四、西城官园、朝阳农展馆、海淀万柳、丰台云岗等多个评价点空气质量指数超过300微克,属六级严重污染。郊区大兴、亦庄、平谷等监测点也达到六级污染水平。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造成我国空气质量不好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煤炭消费密度过大造成的。从短期来看,脱硫脱硝改造是我国空气污染治理最迫切、最有效的方法。

脱硫脱硝序幕拉开

目前,我国PM(大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状物质)远高于国际标准,空气污染严重。世界卫生组织认为,PM2.5(可入肺颗粒物)小于10是安全值,美国环保局制定的PM2.5年平均浓度限值15微克/立方米。而中国的中东部地区几乎全部高于50接近80,比撒哈拉沙漠还要高很多。

治理雾霾天气,根本是要降低空气中颗粒物尤其是细颗粒的浓度,但空气中颗粒物有一半来自工业废气。早在2000年,我国修改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就明确规定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超标排放是违法行为。2004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新版《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1997年1月1日以后改、扩、建的电厂必须上脱硫装置。

但2009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全国工业废气排放中,二氧化硫占比44%,氮氧化物占比30%,工业粉尘和烟尘合计占比26%。显然,我国脱硫脱硝的工作难度依然很大。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2010年火电脱硫装机比重由2005年的12%提高到82.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则下降了14.29%,超额完成国家规定的减排任务。

“十二五”期间,国家在继续推进二氧化硫和COD减排的同时,新增了氮氧化物和氨氮两项作为总量控制指标,尤其针对氮氧化物的减排,出台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存量和新增机组在规定限期内必须完成脱硝改造。

而在今年1月9日,国家发改委已经下发了《关于扩大脱硝电价政策试点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自2013年1月1日起,将脱硝电价试点范围由现行14个省的部分燃煤发电机组,扩大为全国所有燃煤发电机组。脱硝电价标准为每千瓦时8厘钱。

分析师认为,目前来看,大气污染防治特别是烟气脱硝领域已具备大规模推进的条件:一方面是技术成熟度较高,包括前端低氮燃烧、后端SNCR和SCR技术在内的主流脱硝工艺已为多数企业掌握;另一方面,在“史上最严”大气排放标准、与主要企业签订减排责任书等一系列政策力推下,今年以来火电厂脱硝序幕已渐次拉开,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产业化基础已具备。

设备需求将加速释放

相较于其他诸如污水和固废处理、土壤污染治理等环保产业门类来说,火电烟气脱硝在技术成熟度、产业化基础及相关配套政策完善度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加之水泥行业后期脱硝进程的跟进,两大行业脱硝所蕴藏的数千亿元市场空间,有望在未来一段时期加速释放。

业内人士解释说,目前在污染治理上,电除尘和布袋除尘都可以达到比较高的效率。不过,除尘的市场已经是相对稳定的,不会再出现爆发式的增长,而脱硫脱硝市场还存在着市场机会。

事实上,自发改委正式下发脱硝电价政策开始,巨大的脱硝市场便正式大范围启动。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累计投运的脱硝机组容量约1.29亿千瓦,当年火电装机达7.87亿千瓦,未改造的存量市场巨大,而按照脱硝的时间表,目前距离脱硝期限不足两年,因此巨大的存量市场短期内集中释放将带来订单的高弹性。

市场人士指出,脱硝电价8厘/千瓦时的补贴额度的明确,也结束了部分火电企业以工程进度为筹码与政策制定部门博弈的过程,有助于脱硝市场的加速推进。

从脱硫行业的发展看,在总量控制标准的强制约束下,“十一五”期间,全国脱硫机组占比较之前有了大幅提升。据中电联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火电烟气脱硫机组合同容量6.84亿千瓦,累计投运容量5.18亿千瓦,全国火电厂已投运烟气脱硫机组容量占全国燃煤机组容量的75.73%。

有相关券商分析师测算,2013年全国新增火电厂脱硝装机规模可达1.5亿千瓦,全国水泥厂逾900条生产线脱硝改造也将大规模启动,两大行业可创造的烟气脱硝市场规模将达数千亿元,这将极大地撬动脱硫脱硝设备市场的需求。